close
|
|
![]() |
|
腸病毒是一群病毒的總稱,包括23型A群克沙奇病毒、6型B群克沙奇病毒、3型小兒麻痺病毒、30型依科病毒及最後發現的68至71型腸病毒,一共有六十幾種病毒。 |
|
|
||
![]() |
||
腸病毒71型是60幾種腸病毒當中的一種,也是我們目前已知的腸病毒當中最後被發現的一種。其致病力特別高,尤其是神經系統的併發症。這種病毒是1969年至1973年美國加州的一次流行首先被分離出來,當時就發現有很多病毒性腦膜炎與腦炎的病例。 |
||
|
||
![]() |
||
此種病毒世界各地都有,通常在春、夏季及初秋流行,台灣地區因為在亞熱帶,所以全年都可能有感染發生。 |
||
|
||
![]() |
||
腸病毒可以經由糞口傳染或經由接觸病人的口鼻分泌物、飛沫、及皮膚上潰瘍的水泡等途徑傳染。病毒的傳染常因青少年(學童)或成人自外面帶回,經由接觸或飛沫方式感染家中幼童而造成;也可能經由接觸無症狀帶病毒感染者或病人的口鼻分泌物、咳嗽、打噴嚏飛沫,或吃進含有病毒之糞便所污染的食物而受傳染,玩具常成為幼童間傳染的媒介,尤其是帶毛的玩具更容易媒介病毒而致病。 腸病毒傳染力始於發病之前幾天,在咽喉與糞便都有病毒存在,腸病毒可持續存在於病人的口鼻分泌物三至四週,而其腸道的病毒排出時間可以持續數週(六至八週)之久。一般而言,在發病後的一週內傳染力最高。它們在家庭之中有很高的傳染率,在人群密集的地方,也較容易發生傳染。另外,在流行期甚至可以由污水中分離出病毒。 由於腸病毒在發病後的一週內傳染力最高,需特別注意感染者隔離照顧,也必須特別小心處理感染者之糞便、口鼻分泌物、皮膚上水泡;發病二週後,咽喉之病毒排出量大量減少,透過口鼻分泌物、飛沫、接觸等途徑傳染的危險性降低,但仍應注意個人衛生,避免接觸傳染,同時因感染者排出之糞便仍有病毒存在,因此仍須注意預防腸胃道之感染,養成時時正確洗手等衛生習慣。 |
||
|
||
![]() |
||
潛伏期:2?10天,平均約3?5天。 腸病毒可以引起多種疾病,其中很多是沒有症狀的感染,有些則只有發燒或類似一般感冒的症狀。有時候則會引起一些特殊的臨床表現,包括手足口病(hand-foot-and-mouth disease)、庖疹性咽峽炎(herpangina)、無菌性腦膜炎、病毒性腦炎、肢體麻痺症候群、急性出血性結膜炎(ancte hemorrhagic conjuctivitis)、心肌炎等。手足口病患者會在手掌、腳掌、膝蓋與臀部周圍出現稍微隆起的紅疹,疹子的頂端大多有小水泡,口腔也會有潰瘍。庖疹性咽峽炎大多會發高燒,特點是口腔後部出現水泡,然後很快地破掉變成潰瘍。 |
||
|
||
![]() |
||
大多數腸病毒感染者,症狀都很輕微,甚至沒有症狀。民國八十七年台灣地區腸病毒流行時,雖然專家對感染致死率的推估不同,但是一般的估計是在十萬分之一到萬分之一之間,意思就是感染了腸病毒以後,99.9%以上的患者都會恢復。 |
||
|
||
![]() |
||
目前腸病毒中,除了小兒麻痺病毒以外,沒有疫苗可以預防。 |
||
|
||
![]() |
||
由於腸病毒型別很多,無法得過一次就終身免疫,而且目前並沒有疫苗(小兒麻痺疫苗除外)可以預防,又可經口、飛沫、接觸之途徑傳染,控制不易,所以勤於正確洗手,保持良好個人衛生習慣,減少被傳染的機會是預防的基本方法。 ※時時注意個人衛生,經常正確洗手。 ※注意環境衛生及通風。 ※流行期儘量避免出入過度擁擠之公共場所、不要與疑似病患(家人或同學)接觸。 ※注意營養、均衡飲食、運動及充足睡眠,以增強個人的免疫力。 幼童(尤其三歲以上幼兒)有較高比率併發腦炎、類小兒麻痺症候群或肺水腫等嚴重症狀,因此幼童之照顧者或接觸者應特別注意個人衛生,避免將病毒傳染幼童。 ※餵食母乳,以提高嬰兒抵抗力。 |
||
|
||
![]() |
||
正確洗手雖不一定可以杜絕腸病毒的感染,但可以降低接觸病毒與感染病毒的可能及感染病毒的數量,因而減低發病的危險性及嚴重度,故為保護個人最基本而且重要的方法。正確洗手步驟如下: 濕、搓、沖、捧、擦。 洗手五要訣 1. 濕:沖濕雙手 2. 搓:充分揉搓肥皂至少20秒,包括手背、指尖、指縫 3. 沖:沖水洗淨 4. 捧:關水龍頭前,捧水沖淨開關 5. 擦:擦乾雙手 資料來源: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 |
全站熱搜